我的自建房歷程:老家的舊房已有二三十年了,2008年地震沒有震塌,只簡單進行了維修。由于房屋本身的原因以及周圍地形,近年來顯得很潮濕。為了給爸媽一個舒適的安度晚年的環境,也為我們小三口回老家住得更好,于是便有了重新建房的想法。尤其是這一想法得到了老婆的大力支持,于是很快開始落實。
2018年10月趁休假粗略測量了原宅基地地形,同時計劃通過置換將屋后一塊空閑地換到爸媽名下?;氐焦さ睾?,便開始利用工作空閑和晚上的時間開始繪制方案圖。畫圖是小事,但房間的布置、細部的結構、造價的控制等問題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。經過不斷的與老婆電話討論,并咨詢房建相關人員,2018年12月初,在歷經十版方案后,最后的方案終于敲定。雖然后期在實際施工過程中,還是進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,但主要布局已經確定。工作突然出現變故,于2018年12月15日辭職回家。和老婆商量后,決定2019年就待業在家,專心房屋的修建。很快落實了屋后空閑地的置換。2018年12月30日初雪后,請周圍的幾個老大爺,用了幾天時間,將置換的地塊建圍墻圍進了建房范圍。
一、方案設計:考慮到現在自建房的政策問題,我們的方案是在原宅基地范圍內建房屋主體,新置換的地建點偏房,剩余用來種點小菜、飼養家禽以及養花種草。這樣就避免了需要重新申請宅基地的問題。宅基地面東距公路約100m,有6m寬瀝青混凝土路相連,交通方便,又不受灰塵和噪音影響;背靠青翠章山,環境優美,一年四季風景各有不同;北邊和大王廟毗鄰,采光受其影響;南邊和鄰居房屋之間隔了一條可以封閉的巷道,可以用于排水。
除了考慮房屋本身相關的諸如功能、結構、造價等問題,還根據以下4點實際情況作了充分考慮:
1.原房屋后院以及新置換的地塊,比原房屋和前院高約1.4米,這就造成了原房屋比較潮濕。因此新建房屋分臺階布置,前院和車庫比門前村道略高,中院和廚房餐廳比車庫高0.8m,房屋主體又比廚房餐廳高0.8m即比后院也高0.2m。主體和后院之間設置一條截水溝,徹底將后院雨水以及農作物和花花草草積蓄下來的水截斷。
2.北邊靠大王廟一側圍墻內,有一條山溝的泄洪溝。如果不蓋,明顯就是浪費。如果全蓋,偶爾雨季洪水時,沖下的各種樹枝泥石很可能堵塞沒法清理。于是采取蓋一段留一段的方案,除了增加面積和清淤功能,還可以排下水,也可以放養家禽。
3.原宅基地后院有3棵高大的香椿樹和1棵櫻桃樹,前院有1棵花期超過半年的黃桷蘭樹和1棵極難種活的林檎樹,為了保留,所有的結構設計都避開了。另一棵實在無法避開的20cm粗的核桃樹修枝后移栽到了后院。因為我們都認為沒有老樹的院落是不完美的。
4.由于北邊大王廟的房屋較高,雖然為我們擋去了北面的大風,但影響了采光。因此正房主體和偏房都坐北朝南,客廳廚房餐廳坐西向東,利用東——南方向采光。新建房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爸媽安度晚年以及我們繁忙后回家休息,因此房屋總體布局就體現了一個休閑意味。東西向前面為車庫和廚房餐廳,為后面擋住了院外的嘈雜;后面為臥室和客廳,顯得更加清靜。房屋南北向呈π字形布置,東西向有前中后三塊院子,每塊院子都可以養花種草,中院和前院和魚池也環繞貫通,加上二樓和閣樓設置的三塊露臺,這樣每個臥室都相當于有一個對應的院落,開門推窗就可以看到花花草草,還有魚游水中。